A-A+

中国出现80后藏家群

2014年07月31日 社会万象 暂无评论 阅读 360 views 次
Share

中国出现80后藏家群

不久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最适合二十来岁人居住的城市”坦帕正在举行的“我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联展,把人们的注意力又一次吸引到了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体。无论在是学术体系还是商业体系,艺术世界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期待总是怎么热烈也不为过。不过,艺术世界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世界,就在最近两三年内,与年轻艺术家形成对称关系,正有一群新兴的年轻藏家以集体之姿出现在大众面前。

中国最早的本土当代艺术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地产商或其他领域的成功者,在这些新崭露头角的年轻藏家中,有很多是这类人群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作为经济改革的第二代受益人,他们通常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往往是在国外),有些甚至在主修商业、金融或其他学科的同时,还学习了艺术史——比如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少东家陆寻,以及在上海投资画廊和创立ART021博览会的周大为——这使他们以藏家身份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时,摆脱了早年那些藏家“不懂艺术”的“土豪”角色,很快就能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产生“艺术性”的判断。他们几乎都能说一口英文,这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有很好的接受度(这也使他们成为西方画廊和艺博会青睐的人),还意味着在国际艺术圈的社交活动中,他们既会看又能说,由此不难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他们确实很年轻,通常生于70年代末,还有很多是“80后”。当他们开始关注和购买艺术品,早有一群前辈藏家站在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和经济上的成就。所以,尽管他们的到来代表着资金的输入,他们的态度却极少带有资本的傲慢。在展览开幕式和私人聚会里,他们和其他那些刚从学校毕业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国内国际艺术家偶像,他们管正值事业高峰期或更老一辈的艺术家叫老师,和同龄艺术家建立起轻松而又舒适的关系。

虽然这些新兴藏家还不是艺术市场里花钱最多的人,可他们所选择和喜欢的艺术,已经显示出了独有的特点,因此也在影响着艺术市场的走向 。他们更加感性,也更加善于接受新的美学或媒介。从内容角度来说,这些年轻的藏家对个人叙事和日常生活细节而非历史宏大题材更感兴趣,他们的艺术词汇里不会有“后毛泽东”或“后文革”这样的词。他们的父母可能是收藏传统书画和古董家具的人,所以他们从小就对收藏了然于心;而在他们的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青年潮流文化,包括限量版本的潮流单品,所以,同龄艺术家有时无法被自己老师理解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却毫无问题,对待“多版本(multi-edition)”艺术品也一视同仁。对于传统收藏家而言,影像(或录像)作品通常是升值潜力较小或不值得收藏的,数字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录像作品不用像雕塑、装置那样需要专门的储存空间和保存条件,反而更好收藏。

中国国内最近这一轮创建民营美术馆和艺博会的热潮,对于新兴藏家也构成了不小的影响,观看他们在一些公开论坛或访谈中的讲话,已经看出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重视艺术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然也是着眼于盈利的投资者,可他们比老一辈更加懂得如何在公共视野中扮演收藏家的角色,并更愿意以积极的方式投身建立商业或非盈利机制 。在我们的社会,年轻之所以被认为是好的,是因为它意味着新的精神状态和新的工作方法,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新的美学和新的社会关系。艺术家和藏家是艺术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的端点——如今这两者都已经有新的力量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气候,的确是一件加分的事。

Share

Comments

comments

标签: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