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纽时》美甲业报道 伤害了谁?

2015年11月17日 国际与社区新闻 暂无评论 阅读 408 views 次
Share

《纽时》美甲业报道 伤害了谁?(多图)

▲10月27日百名美甲业者聚集在《纽时》楼前示威。

▲10月27日百名美甲业者聚集在《纽时》楼前示威。 侨报记者苏夏竹摄

示威者举着对《纽时》记者Sarah

示威者举着对《纽时》记者Sarah Nir抗议的标语在游行中。侨报记者苏夏竹摄

【侨报综合报道】今年以来,因为《纽约时报》的一篇深度报道,吸收了大量亚裔就业的纽约美甲业遭受了巨大打击。正是因为这篇报道,纽约州府加强了对指甲行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导致不少业者吃了高额罚单,甚至关门歇业。但是,这篇被视为极有分量的报道,也为这家美国老牌媒体引来一场抗议风波。由于很多美甲从业者认为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用个别案例指责全行业,并造成行业危机。于是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纽约时报道歉。最终,《纽约时报》承认报道有失偏颇并表示将来的报道会讨论美甲业主在新规之下所面临的困难。

 

揭黑报道催生“美甲法案”

“Sarah Nir你是一个愚昧的野心家!你把你的事业建筑在毁灭我们的行业上!”10月27日,近800余名美甲行业者聚集在纽约时报大楼前示威,势求其道歉,并要求政府修改对美甲业苛刻新规。

抗议者口中的Sarah Nir正是纽约时报深度报道《指尖上的泪与痛》文章的记者,正是她的这篇报道让吸纳大量亚裔就业的美甲业陷入生存危机。

今年5月初,纽约时报推出了深入调查纽约、加州多地美甲沙龙工人骇人生存境况的系列报道。

报道称,大多为亚裔和拉美等地新移民、拿着自上世纪90年代就几乎未变的极低薪资的美甲师,支撑起了纽约等地自2000年以来美甲沙龙的爆炸式增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受到了雇主盘剥,有时甚至遭到打骂,还长期在充满有害化学物质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许多人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受到损害。

这篇报道发表后,引发全美高度关注。5月12日,纽约州长葛谟下令采取紧急措施,解决纽约州数千名美甲业工人的困境。科莫宣布,成立纽约州各政府机构的联合执法工作队,立即对纽约州美甲行业的违法违规状况开展执法行动。纽约市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也公开宣布,纽约市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纽约市美甲行业。

此后,美国劳工部首次向美甲店员工派发中文版“工资与工时权利”以及“美甲沙龙工资与权利”倡导卡,列明《公平劳工标准法》下全美各州所有工人不应低于每小时7.25元(美元,下同)的工资,以及超时1.5倍加班费的权利。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纽约州长葛谟于7月16日正式签署了“美甲工人权利法案”,新法案将对美甲工提供保护,改善她们恶劣的生存环境。葛谟还宣布,将首度成立一个特别行动组,针对全州的美甲、餐饮、建筑等14个行业展开调查,严打剥削工人权利的行为。

法规出台以后,美甲店必须在店内张贴《美甲工人权利法案》海报,这一海报有中文、韩文等10种文字的版本。告示的一面是美甲工的权利,包括最低工资、店主不可做之事及美甲工人的工作配置等内容,另外一面是顾客需要问店主的五个问题及下载卡片的网址。关于美甲工人权利的这一面必须张贴在明显位置,标出举报电话号并注明:无论你的移民身份是什么,这些都是你的权利。

组织者龙云骏向人群喊口号。侨报记者苏夏竹摄

 

严苛法案致美甲店凋敝

一系列保护美甲业者的法规陆续出台,《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似乎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但是事情却出现意想不到的逆转。

10月20日,美东华人美甲协会代表在布碌仑亚总会会长陈善庄来到州众议员白彼得办公室求助。

陈善庄表示,州劳工厅加强了对工资单的检查,虽然州府刚通过新规定,但是如果不能提供三年的工资记录就要受罚。“很多店因为就是没有做好这个记录,劳工局就觉得他没有把薪水付给员工,没有按照最低工资付给员工。很多老板不知道要做着一些记录,并不代表他没有按照最低工资付给员工。”

虽然还有一些其他卫生方面的罚款,不过工资单这块罚款最高。“甚至有的店收到了十几万的罚单,这也是确实有的,老板经营这么多年了,一夜就回到解放前了,他们不是没有给,而是不知道,不了解要留这种存档。”

高额的罚单直接导致不少美甲店关门,近期布碌仑就有10%的美甲店歇业,让美甲师失去工作,这和州府当初制定法规要保护美甲师利益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个行业里80%是亚裔、90%是女性、80%都是新移民,政府不普法新规,把我们当取款机是行不通的。”美甲业主林剑锋说,就拿工资保证金(Wage Bond)来说,现在政府要求雇用2名至5名全职员工的业主须购买2.5万美元的工资保证金,6名至10名为4万元,11名至25名为7.5万元,26名及以上为12.5万元。对信用好的人来说最低2.5万保额的费用可能在500元左右,但对很多尚未建立信用的新移民来说,可能要花贵8、9倍的价格才能买到这样的保额,这让人难以承受。

此外,新法案中规定,所有的美甲沙龙必须要配有相关的营业执照,美甲师也必须有美甲执照才能从业,州府将严格执行检查。

可是,美甲执照也成了不少没有经验,临时找美甲店上班的新移民找工的一道坎儿。

有意向从事美甲行业的民众可以先向纽约州申请培训执照,持有培训执照即可前往美甲店找工,合法从事12个月的美甲工作,同时上课26小时,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后再进行考试以获得正式执照。

从业者张女士表示,自己原来一直在做餐馆,如今美甲生意火爆,本想转行做美甲,但现在美甲店主都要求有美甲执照,这让她只想通过做美甲来过渡的人一时乱了阵脚。

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也都表示,美甲店主现在不敢用没有执照的短工,对不少本想趁在美甲店打短工的求职者有很大影响。

一位华裔美甲业主表示,现在他们的美甲生意相比以前惨淡了很多,成本却越来越高。很多美甲店可能因为新的法规而无法承担高昂的营运成本,结果也可能是关门大吉。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以美甲为生的新移民将会越来越难以生存,工作越来越难找。

该名业主表示,希望政府能够了解美甲行业的具体生存经营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监督管理,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而不是打压业主,迫使业主无法承担高昂成本而倒闭。

▲组织者林剑锋带领示威者喊口号。侨报记者苏夏竹摄

 

生存危机“逼”抗议维权

显然,政府在制定法规时并未考虑美甲业的实际情况。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状况让很多美甲业者不得不通过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

今年8月25日,美东华人美甲业主统一行动,停业关门一天,抗议州政府出台的美甲新规过于严厉,加重业主负担成本。

美甲业主分别在布碌仑及皇后区的杰克森高地和法拉盛等地设立签名联署站,征集签名数千个,将声音传递给政府。

在法拉盛41路的联署签名现场,从中午11点开始就陆续有美甲业者前来支持签名,很多美甲业者走近签名墙签名。一名陈姓美甲女工表示,只有华裔业者团结起来,大家才能争取到权益,保证美甲行业生存不会越来越难。

9月21日,300余名美甲行业者在纽约市政府前集会,抗议州政府出台的美甲新规过于严厉。

10月6日,美甲业主的抗议进一步升级。当天400名美甲业者来到《纽约时报》大楼前抗议,批评报导不符合事实,要求《纽约时报》对其文章给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道歉。

10月27日,近800名美甲业主再次来到《纽约时报》大楼前抗议。

前美甲业主龙二对媒体说:“纽约时报当时采访了我们店的工人,也采访了我爱人,我们说了很多我们店的事情。但是她一点都没有提到我们的话。所以她的报道是片面的,我对此很气愤。”龙二和妻子的美甲店已经被迫关门。

组织本次示威的前美甲店主龙云骏说,自遭《纽时》所谓起底报道的影响,他和众多从业者都深受其害,当天来的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遭遇生意下滑、没钱养家的惨景,只有大家站出来发声,才能让政府知道亚裔不是“哑裔”。他希望下一步统计所有美甲业主在报道后生意的损失,作为起诉《纽时》的部分证据。

抱着2岁小儿子来到示威现场的付先生说,自己在美甲业从业已经有7年的时间,目前在布朗士的一个10人规模的店里做工。但是自从报道出来后,老板整日忧心忡忡,他也没法安心做工,害怕一旦美甲店倒闭,自己失去工作,全家的经济没有了来源。

 

抗议见成效 《纽时》承认报道有误

在亚裔美甲从业者两次集会抗议,并被两位同行撰文驳斥之后,《纽约时报》公众编辑莎莉文(Margaret Sullivan)在11月6日发表的文章中首次表示,该报在今年五月发表的起底美甲行业的系列报道有失偏颇。

莎莉文称,这两篇报道“有些过火”,不应以个别行为指责整个美甲行业。她还建议《纽约时报》能针对美甲行业进行后续报道,对之前的调查结果再调查,同时也接受来自美甲业主和其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

事后,有资深媒体人对媒体透露,写这篇报道女记者本是一位投稿人,《纽约时报》开始并没采用她的稿件,只是给她一年的时间,专门去调查采访这件事情。此后,她也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想去深入了解这件事情。

“但是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会,跟华人移民团体、跟移民来的这些人来比,文化背景、生活要求、经济能力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也因为有这样的差异,很多业主和员工认为,纽约时报这篇报导的内容,不能代表美甲行业整体状况。”该媒体人称。

抗议组织者龙二表示,看到《纽约时报》承认报道有失偏颇时,感觉难以置信,这样的结果来之不易。我们还会进行进一步的抗议,一直到Sarah Nir自己道歉为止。1月份到时候有投票,投票取消这个法案的时候,客人可以呼吁民选官员投一票,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法案取消掉。

Share

Comments

comments

标签: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