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紐約世博會 今起慶50周年

2014年04月22日 国际与社区新闻 暂无评论 阅读 333 views 次
Share
紐約世博會 起慶50周年
 
聳立於公園的紐約州展館睽違10年,將於22日首度開放民眾參觀,大好機會可不要錯過了。(記者許振輝/攝影)</p>
<p>

聳立於公園的紐約州展館睽違10年,將於22日首度開放民眾參觀,大好機會可不要錯過了。(記者許振輝/攝影)

slideshow

參加紀念活動之餘,也可欣賞公園盛開的櫻花。(記者許振輝/攝影)</p>
<p>

參加紀念活動之餘,也可欣賞公園盛開的櫻花。(記者許振輝/攝影)

slideshow

曾參與1964年世博的魯振國愛好收集古文物,包括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展示的小湯匙,柄上是台灣地圖及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字樣。(記者許振輝/攝影)</p>
<p>

曾參與1964年世博的魯振國愛好收集古文物,包括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展示的小湯匙,柄上是台灣地圖及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字樣。(記者許振輝/攝影)

slideshow

曾參與1964年世博的魯振國愛好收集古文物,包括世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外觀的明信片。(記者許振輝/攝影)</p>
<p>

曾參與1964年世博的魯振國愛好收集古文物,包括世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外觀的明信片。(記者許振輝/攝影)

slideshow

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以大地球儀為中心,展現皇后區多元文化特色。(圖取自網路)</p>
<p>

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以大地球儀為中心,展現皇后區多元文化特色。(圖取自網路)

slideshow

各大媒體加入回顧行列,邀請紐約客一起歡慶世博50周年,也讓皇后區重新站上舞台。(記者呂賢修/攝影)</p>
<p>

各大媒體加入回顧行列,邀請紐約客一起歡慶世博50周年,也讓皇后區重新站上舞台。

slideshow

談到紐約市,一般人的第一念頭不外乎曼哈坦的帝國大廈,又或者是布碌崙的藝術家聚落,皇后區對於外界而言反而像是個蓋上神秘面紗的小世界,每走過一個街角彷彿就來到了另一個國度,這個號稱全美國文化最為多元的地區,1964年世界博覽會時曾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隨著22日開幕的50周年諸多活動即將到來,各大媒體近日皆爭相加入回顧行列,除了當初各個展館爭奇鬥艷的回憶,經典的比利時鬆餅(Belgian Waffle)和穿著清涼的世博小姐亦成為另類話題,希望世界能與皇后區超過兩百個族裔的居民,一同見證紐約市對於文化的接受與包容,再度將當地多元化特色發揚光大。1964年4月22日,紐約世界博覽會在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登場,主題為「通過理解走向和平」。強調在大時代動盪不安下,國際間訴求理性和平心聲。保留至今的大地球儀則象徵「國際普遍參與」,同時也恰巧反映了皇后區多元文化的特色。那一分感動至今讓許多皇后區居民難以忘懷,紐約市各大報紙亦加入回顧行列,使全球各地的讀者都能藉由當事人口述歷史,乘坐時光機回到那個科技正要起飛的年代。皇后區區長凱茲(Melinda Katz)便表示:「很可惜的,我沒有辦法參與50年前的那場盛會,但50年過後,我要與每個皇后區居民共同見證我們的驕傲,並且透過回顧以行銷皇后區的特色和價值。」

根據曾參加過當年盛會民眾的回憶,比利時鬆餅可說是當時最受矚目的話題。來自比利時的Vermersches帶著女兒來到紐約,開著小卡車先在雪城舉辦的紐約州嘉年華(New York State Fair)製作販售家鄉美食,並在上州經營小咖啡館,結束生意後便來到世博展場繼續與人分享香氣四溢的鬆餅,飽滿又蓬鬆的麵糰彷彿美國人熱愛的甜甜圈,受到大批遊客喜愛,成為當年世博另類的話題。當年的小女孩MariePaule將由新墨西哥州返回皇后區,希望在50周年慶典上再度分享那令人口水直流的經典鬆餅。

鬆餅和世博小姐也許僅是世博的美麗小花絮,但究竟為什麼1964年的這場盛會對於紐約市而言如此重要?因為在當時動盪的社會,許多紐約客都相信那場盛會是黑暗中的一盞光亮。「1964年世界博覽會與美國的轉型」(The 1964-65 World's Fai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作者帝雷拉(Joseph Tirella)曾說:「世博開幕的五個月前,大力支持盛會的總統甘迺迪遭到刺殺,全美國跌入哀慟之中。直到一棟棟來自世界各地的展館在公園豎起,20世紀中期的科技與文化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和精采的燈光與煙火秀,才讓黑白的世界重新染上色彩。」

「無論你是哪一個世代的成員,你都應該記住如此振奮人心的珍貴記憶。身為紐約客,我們永遠無法與1964年的世界博覽會切割分離。」世博50周年紀念活動主辦單位之一People for the Pavilion的成員席爾瓦說。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

Share

Comments

comments

标签: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