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缺乏长远眼光 中国品牌乱起洋名忽悠消费者

2014年12月28日 社会万象 暂无评论 阅读 335 views 次
Share

纽约时报:缺乏长远眼光 中国品牌乱起洋名忽悠消费者

媒体称,“Chrisdien Deny”是一家连锁店,在中国各地有数百个营业网点。它销售“具有意大利风格”的皮带、鞋和服装。它的商标却有着同“迪奥”(Christian Dior)类似的字形。

《纽约时报》网站12月26日以《中国品牌爱用洋名,哪怕它们无意义》为题报道称,“海伦·凯勒”由美国盲聋慈善家海伦·凯勒而得名。该品牌在80多个商店销售时髦的太阳镜和一些经典款眼镜。其广告语是“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急于为它们的商品包裹上一种国际范,很多中国本土零售品牌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相似策略:选择一个非中文的名称,以给人洋品牌的印象。

在北京一家休闲装品牌店购买冬衣的顾客说:“你可以说这是崇洋媚外。”

在制造业转冷,房地产下跌的时期,消费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但是一些中国人似乎不愿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本地时尚产品。

由于中国的企业试图吸引消费者,令人困惑的蹩脚英语开始在中国的各种店面、购物袋和服装标牌上传播。Wanko、Hotwind、Orgee和Marisfrolg都出售服装。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的一个赞助商是服装品牌Biemlfdlkk。

如果说中国企业总是在品牌化竞赛中受挫,那是因为没有多少企业认真考虑品牌化的问题。《中国走向西方》一书记述了中国企业尝试建立国际品牌的努力。它的作者乔尔·巴卡勒尔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品牌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不重要的营销决策。

在中国,很多西方品牌却选择了中文名字来向顾客传达有关其商品品质的信息,可口可乐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一些洋品牌则坚持使用没有中文含义的音译名称来昭示它们舶来品的身份。

一些本土企业走了同样的路线,使用没有意义的语音构成品牌名称,以制造洋品牌的感觉。

高尔夫服装品牌Biemlfdlkk的中文名是“比音勒芬”。这样的名称使得人们难以辨别其品牌的来源地。广州的一名“比音勒芬”女销售员说:“这是一个德国名字。”而另一家店的雇员却说:“这是一位法国设计师的名字。”

还有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不是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品牌,而是选择简单地模仿著名外国品牌。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弗拉迪米尔·久罗维奇说:“中国品牌模仿他人,因为它们认为这能让它们轻松地快速走向成功。”

Chrisdien Deny的一名代理在电话中否认,该品牌试图利用著名品牌迪奥的声誉。这名代理说:“我从来没听说过那家企业。”迪奥拒绝对此作出评论。

过去一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中国一个流行的牙膏品牌“黑人”有一个英文名“Darlie”。但过去它曾使用“Darkie”作为其英文名,这个名字意为“黑鬼”。由于非洲裔美国人、宗教团体和认为该名称不敬的股东施压,该品牌才更改其英文名为“Darlie”。

“海伦·凯勒”眼镜或许也会在海外遭遇销售困难。尽管该企业的网站提供了海伦·凯勒一篇长长的传记,但它却略去了与她的残障相关的内容。

在电话中,一名品牌经理表示,这种省略毫无问题。她说:“她的确又聋又盲。但她的个人缺陷同我们品牌的精神无关。这些商品帮助你爱护你的眼睛。这怎么会显得唐突呢?”

久罗维奇说,近年来,他的企业用拉丁字母编造品牌名称的业务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明白,如果它们希望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顾客的忠诚,它们不能仅仅直译它们的中文品牌或模仿西方品牌名称。

来源:参考消息网

Share

Comments

comments

标签: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