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离婚率连增12年 80后的“爱与罚”

2015年07月13日 社会万象 暂无评论 阅读 267 views 次
Share

中国离婚率连增12年 80后的“爱与罚”(图)

针对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兰州市推出为期一周的“离婚预约期”,从而“留给夫妻足够的冷静和思考时间”,以期通过这种干预手段降低离婚率。图为兰州市城关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今年5月为办理离婚人员进行“预约离婚”备案登记。中新社。

    针对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兰州市推出为期一周的“离婚预约期”,纽约网站设计从而“留给夫妻足够的冷静和思考时间”,以期通过这种干预手段降低离婚率。图为兰州市城关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今年5月为办理离婚人员进行“预约离婚”备案登记。中新社。

【侨报纽约网报道】电影《失恋33天》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离婚的时代之变——离婚似乎越来越简单易得。

中国民政部近日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中国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363.7万对。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离婚率连续12年递增。在这愈演愈烈的离婚浪潮中,“80后”正成为主力军。

作为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见证者,“80后”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多元化的和分裂的群体,他们的离婚原因也因此变得复杂。

内裤之争

“你的手机密码、QQ密码,为什么不能告诉我?”苏州女孩顾良,一度被前夫如此质问。前夫觉得,婚后必须坦诚相待,双方理应互相公开。为此,他主动将这些密码告诉顾良,以证清白。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顾良却不愿意了,每个人都有隐私。她不心虚,但感觉不被信任。

前夫是这样劝说的:“既然没什么,为什么你宁愿维护一些无所谓的隐私,而不愿意给我一点点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呢?”

在如今中国“80后”的婚姻里,安全感正变得越来越“稀薄”。

中国民政部今年6月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中国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363.7万对。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离婚率连续12年递增。在这愈演愈烈的离婚浪潮中,“80后”正成为主力军。

专家指出,“在离婚官司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及婚外情。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就更可能成为诱发婚外情的工具,变为婚姻的‘新杀手’”。

都是网络惹的祸?也有很多人不这么认为。网民“兽兽”称,网络推高离婚率的同时还有更多人通过网络相亲找到另一半,只能说,人们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变了。“80后”离婚的根本原因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触动了中国传统婚姻的价值观。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宋蕾、李晓曾对全中国1201名“80后”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80后”人生价值观中,得分最高的前五个项目分别是“隐私、责任、相互依靠、成就、归属”,“中国人本来缺少西方式的基于个人主义价值的隐私观念,然而该研究则说明,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0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扩招,“80后”的大学生比例、网民比例都远高于上一代。改革开放政策,又让社会财富开始积累、文化和价值观开始多元,让“80后”的个人主义、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拥有了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

哪怕在婚姻中,顾良仍坚持着一些自己的“底线”。比如,她不愿意为丈夫洗内裤。内衣内裤这种,她觉得太过隐私。她不怎么查岗,也很少干涉丈夫的经济或财务状况。

然而,在公公婆婆看来,这却是顾良最大的“罪状”。

双方闹离婚时,公婆将这条拎了出来:“连我们儿子的内裤都不肯洗,你怎么还敢说爱他?”——婚后的丈夫在父母家住时,内裤还是婆婆洗的。

至于经济互不干涉,公婆则看作“你根本不关心他、不在意他,结了婚和没结一样!”

不愿凑合

“大家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分享的意识比较少。”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顾良说。真正让她介意的是,在为了家庭付出多少的问题上,两人都有些斤斤计较。

比如,两人结婚时仍在异地生活,相距约3小时车程。每个周末,都是顾良去丈夫所在的城市,但丈夫从不主动过来,两人渐渐有了分歧。从每周去一次,变成隔周去一次,最后一个月都不去,她越来越灰心,“凭什么只有我过去,你却不过来?”

丈夫则纠结于共同存款。两人计划要孩子之前,曾讨论过存款计划。丈夫说,自己每月存5000元钱,顾良存3000元。顾良是公务员,每月收入不过3000多点,表示反对。丈夫坚持,如果顾良不存,他也不存。结果,这个问题没谈拢,存款计划最终流产。

夫妻两人都不愿低头,一度关系闹僵。有几次,顾良还是开车3小时去丈夫所在的城市,却不愿意告诉丈夫,在新房里孤零零地过个周末,再自己开车回来,“当时我认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他不是应该主动回到自己家吗?”

如今,离婚后的顾良偶尔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姿态是不是应该放低一些?为了这些小小的、坚硬的自尊,值得吗?思考再三,她的答案还是,“不能委屈求全,要有自己的底线”。

“‘80后’跟父辈不同的一点就是不愿凑合。觉得不合适了就不在一起了,不像我们上一代那样,即使不合适也为了种种原因可以凑合一辈子。”一位离婚者留言。

不过,“80后”有时候也太不“凑合”了。从业十多年的北京市怡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白宇,曾接触过一对80后夫妻。三十多岁的双方都是公务员,离婚没有外因,就是为了谁洗碗做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打架,互不理解、互不信任,最后对簿公堂。这对夫妻的小心思让他啼笑皆非。两人担心的竟是,“我今天刷碗了,就意味着今后都是我刷碗了”。

坚持自我也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对于“80后”来说,他们是传统教育与现代观念冲击下的矛盾体。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兄弟姐妹,集体生活经历少,更看重自我感受,不愿意吃亏、不轻易付出,很少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让“80后”的婚姻生活暗礁重重。

“三年之痒”

“中国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大学都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这是网上流传着“80后”作家韩寒的一段话。

不得不承认,“80后”是缺乏情感经验、婚姻教育的一代。年纪轻时被阻止早恋,工作后却被催促婚姻。“与之前几代相比,他们是改革之后的第一代;而与后一代相比,他们则成长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的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说,“两种体制的并存、纠缠与渐变,口号与实践的矛盾与断裂,内在地撕裂着这一代人,使他们总处于一个尴尬且自我矛盾的境地。”

35岁的北京男人汪波结婚时,对方是他的初恋——尽管隐隐地,他心里始终有个小疙瘩。

妻子曾有一任男朋友,是汪波的同事兼好友。这事儿是汪波婚后才发现的,两人坚称没有再联系,但深感被背叛的汪波,始终没法说服自己。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醒来就会想到这件事,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似地堵着。

这成了两人婚姻生活的一抹灰暗底色。磕磕碰碰地过了几年后,妻子出轨,两人离婚。“也许那个时候,我不应该那么耿耿于怀。”如今,汪波开始反思自己。

离婚后,汪波认识了一位“90后”女生。对方告诉他,自己已经有过4任男朋友了。汪波很惊讶,但这位女生不以为然,恋爱也是需要经历的,“这样才慢慢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

“我们这一代,没有在恋爱中成长,结果直接在婚姻中试错。”汪波大为震动。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两位助理审判员潘庸鲁、沈燕,曾研究了2011 -2012年上海某区法院200件离婚案件。这些案件中至少一方是“80后”,且都是申请判决离婚而非调解结案。

婚姻中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的警示,她们发现,对于“80后”婚姻来说,这个时间已经提前。在结婚两年内申请离婚的为26%,而在三年内申请离婚的已经超过40%,至于婚姻存续7年后申请离婚的已经少之又少,仅为9%。甚至有一对“80后”在相识16天后结婚,然后不到一年又以缺乏了解为由申请离婚。另一位教授也曾提到,他知道的“80 后”青年“闪婚闪离”的最快速度是 25 分钟。

“‘80后’缺乏与对方磨合和适应的耐心,对婚姻不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性格的问题导致了申请离婚的时间整体提前和人数激增。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浮躁之气在个体身上的显现。”两位助理审判员这样判断。

父母“第三者”

不叠被子、不洗衣。每次吃饭,妈妈会主动把饭盛好,放在儿子的面前。打很长时间的游戏,懒觉睡到中午十二点。“看起来是个大人,其实还是个孩子。”顾良这样形容自己32岁的前夫。

“8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结婚时买房买车,婚后带小孩,几乎每件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在经济与心理的双重依赖下,“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间的羁绊格外紧密。于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80后”的婚姻中来。

结婚之前,扬州女孩阎菲曾正式向丈夫说明,婚后不能与双方父母同住。她希望丈夫真正长大:他是独生子,从小娇惯,是洗澡连内裤都不会自己拿的那种。听到这要求,丈夫不置可否。

婚后一个月,公婆突然带了行李,直接来到婚房外,就此住下。

自此,阎菲开始了被婆婆“控制”的生活。婆婆定下了很多生活规矩。比如,衣柜里的衣服,要叠得比商场还整齐。冬天的呢子大衣,不能挂在衣柜里,要放进真空收纳袋。家门口穿鞋时,她自然地将手撑在鞋柜上,不料招来一顿批评:“你的手脏不脏啊?怎么能放在鞋柜上呢!”

婆婆甚至规定,如果是小便,只能用一格卫生纸。并且,结束后必须将马桶上的垫圈扶上去。

阎菲很难理解。扶起垫圈不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吗?婆婆却坚持要她这么做。每次,她从卫生间出来,婆婆还会多问一句,垫圈扶上去了吗?

时间一长,阎菲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有一天深夜,已经睡着的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自言自语:“我的马桶圈有没有扶上去?”然后,在意识朦胧中下了床,径直去了卫生间,扶起垫圈。

“我认为,我和你父母是平等的。可以尊重他们,但不是一味顺从他们。”阎菲越来越压抑,于是向丈夫提出,能不能由她出钱,在小区里再租一套房子请公婆住过去,不在一个屋檐下,但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

婆婆不同意:“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跟我分开住?我和我儿子不会分开住的!”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将父母称为“80后”婚姻的“第三者”,“很多人没有所谓兄弟姐妹,遇见问题时,排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跟父母讲。然而,父母又绝对站在自己孩子这一方,一般父母牵扯进来就没有余地了,问题反而会升级。”

女儿一岁时,阎菲的婚姻最终结束了——就像催促着他俩结婚一样,双方父母又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并鼓励两人离婚。如今,阎菲说自己并不怨恨自己的前夫,相反,还有点可怜他。这个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独生子、“妈宝男”,直到上了离婚法庭还不敢自己拿主意。法官每问一句,当事人意见怎样,他就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好事?坏事?

“在200例上海离婚案例中,男性提起离婚申请的只有40%,而女性申请的则高达60%”,助理审判员潘庸鲁、沈燕研究发现,“这一比例虽不符常人预期但并非毫无情理可循。因为‘80后’的女性,尤其生活在城市中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宠爱和教育是和男性同等的。她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能力,并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在爱情和家庭中追求彼此平等、强烈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事实上,“80后”婚姻中,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婚姻模式正在慢慢消解。各自经济独立、女性意识的提高,冲击着夫妻双方原有的社会角色期待,也让女性拥有了更多独立诉求、个性婚姻理念。

离婚率高与伦理无关。现代人多少是因为纯粹的感情结婚的呢?如果结婚时感情就不纯粹,外貌、家世、财产、学历,乃至虚荣心等等这些因素都是结婚的动因,那么后面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国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政总结说。

不过,离婚率高不一定是坏事。中国以前离婚率低,是因为大家迫于舆论压力、迫于组织干预或者其他原因,能够将就着白头到老,现代人反而不能。强调个性自由、强调自身幸福感的现代人不想再凑合,甚至包括“60后”“50后”们。

“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刘政说,欧美中产阶级对婚姻的忠诚大多来自内心的约束和宗教的信仰,而现阶段,中国教育对人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转化为自律的程度。

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性解放到回归传统的过程,“也许有一天,等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也趋于庞大而稳定,经历了混乱、自由、茫然无助后也会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稳定,而这时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回归,我们才会感受到家庭、责任、情感的回归,才能体会到忠贞不渝的含义”。

Share

Comments

comments

标签:

给我留言